第573章 永乐无憾(1 / 4)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207 字 3天前

“咳咳……”

十一月中旬,随着气候愈发寒冷,朱高煦最终宣布了撤军。

除了留下驻守养夷城的两千马步兵外,其余兵马尽数向着伊犁撤回。

不知道是不是太过寒冷,亦或者是完成了目的而松懈导致身体虚弱,朱棣与朱高煦这对父子都在返程路上染上了风寒。

马车内,朱高煦与朱棣面对面的坐着,手里各自拿着一本书。

不同的是,朱高煦是拿着书在书写,而朱棣看的则是朱高煦写给儿孙的书。

朱高煦所写的书有五本,如今已经写完了两本,朱棣拿着的就是其中一本,而朱高煦正在写第三本。

这些书没有名字,但内里内容却十分丰富。

从科技到意识形态,思想浪潮,再到世界格局的几种延伸……

明明只是一本书,却似乎在实打实描写未来数百年后的事情。

尽管已经生病,但朱棣却依旧看得忘乎所以。

朱高煦也是一样,明明已经生病,却依旧在咳嗽着书写内容。

书本上的一句话,他需要思考一字时乃至一刻钟才会动笔,十分慎重。

马车外,长长的队伍沿着天山向东前进,如果打开车窗向天山看去,那景色令人震撼。

尽管山下还没有下雪,可天山的山脉顶部却已经出现了皑皑白雪。

朱高煦时不时会向窗外看去,又时不时回头动笔。

朱棣则是全身心投入书本中,感受着他所能看到的“未来”。

俩父子除了用膳的时候能说些事情,其它时间都投入到了自己的世界里。

他们抵达了碎叶城,曾经的托克摩克。

它们的变化并不大,因为没有铁路连接,内地和东北的物资无法运输来到这里,自然不可能将源源不断的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运抵此处,将此处做出最快改变。

不过他们虽然没有立即改变当地的环境,可随着越来越多汉人的抵达,当地的环境终究会被改善。

没有停留太久,他们在留下三千兵马后,便继续向着河中城前进。

腊月初九,队伍越过了河中城,并没有前往伊犁河谷,而是向着北边的阴山城前进。

腊月二十日,他们抵达了阴山城(海岬力)的范围,也见到了夷播海(巴尔喀什湖)。

由于两人风寒还没好,故此没有下车,只是坐在马车上,通过玻璃来欣赏那壮阔的夷播海。

“这是我们的了……”

朱高煦看着夷播海,忍不住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朱棣只当他是感叹,但只有朱高煦自己才知道,这句话有多么难得。

赛里木湖、巴尔喀什湖、伊克赛湖……

这三个湖泊,后世只留下了一个,而今自己将它们都收了回来。

“咳咳……”

他咳嗽了几声,随后方才下令道:“湖边风太大,继续走吧,去阴山城休息。”

“是。”马车上的胡季点头应下,随后小心打开车窗,将消息告诉了带兵的将领。

朱能被留在了伊犁河谷,朱高煦委任他为安西大将军,赏矿山三座,节制西域三个都司,等开春再离开。

陈懋被拔擢为安西都指挥使,拔爵为宁阳侯。

朱勇为北庭都指挥使,赏铜山一座。

毛忠被封伏羌伯,任河中都指挥使。

除此之外,许多立功的兵将也纷纷得到拔擢,其中还有不少朱高煦熟悉的人。

孙镗、杨洪、刘玉、石亨等四人都算是他耳熟能详的正统年间名将,尽管杨洪在土木堡的举动值得诟病,但朱高煦也并没有苛待他,都给予了他们应有的封赏。

为了历练他们,朱高煦也将它们放到了北庭、河中这两个容易爆发战事的都司任职。

有这群人在,再加上自己主抓大方向,西域的选将还是没有问题的。

由于战线前移,所以朱高煦调甘肃的三個卫前来河中戍边,调漠北和山西、北平各一个卫前往北庭戍边。

除此之外,还需要新募三个卫驻守安西。

三个都司加起来,合计是九卫五万余四百人。

看上去并不多,但这已经是大明现如今能在西域常备的最大兵力了。

就这还是因为火车直通西州,不然连三万人都费劲。

思绪间,马车抵达了阴山城。

这座矗立在夷播海东部的城池周长不过六里,城高不过二丈,夯土夯实,内有百姓一万多人,四周还有游牧的两万多牧户。

阴山城内依旧保持着东察合台汗国遗留的风格和建筑,这些东西日后都要推平重建。

但就眼下而言,在铁路未修建好前,只能放任他们野蛮生长。

“陛下,户部加急送来了奏疏。”

走下马车,朱高煦刚刚进入了曾经海岬力总督府内,便得到了刘勉送来的加急奏疏。

他边走边看,好在这个所谓总督府并不大,片刻后就走到了有类似壁炉的屋子内。

朱高煦坐到了主位,朱棣坐在他的身旁,手里依旧拿着朱高煦所写的书翻阅。

朱高煦皱眉打开户部的奏疏,内里内容与朱高煦预想的差不多,但正因如此,他的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