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各方局势(1 / 4)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133 字 3天前

“呜呜!”

“噼里啪啦——”

时隔一年的爆竹声作响,百姓们家中的日历本也从“大明洪熙十四年辛亥”变为了“大明洪熙十五年壬子”。

尽管是新年正旦,可这一日的天津港上却人满为患,浑然没有在家过年的意思。

他们所注视的是海上的一艘船只,而这艘船只,便是大明太学及天津船厂共同建造的“洪熙辛亥号”。

“辛亥号全长十四丈三尺,宽二丈一尺,排水量明制二千六百吨,吃水一丈二尺,编制一百二十人,航速每个时辰三十五里,煤水满载续航一千六百里……”

天津港上的一座七层高楼上,朱高煦正在拿着望远镜打量海上的辛亥号,心里十分满意。

尽管每个时辰三十五里的速度很慢,一千六百里的续航也很短,但这毕竟是大明朝下水的第二艘蒸汽船只。

相比较洪熙十一年的“洪熙号”,这次的辛亥号有了更大的进步,而这只用了大明朝四年的时间。

随着基础教育不断普及,受教育人口不断增加,基础科学一直在沿着朱高煦所给出的课题不断研究突破。

数理化的基础打好之后,其它国家想要追上大明朝就更不可能了。

“这艘船还有没有什么缺陷?”

朱高煦放下望远镜,将望远镜递给了旁边的朱棣。

站在他身边的有朱棣、朱瞻圻、朱祁钺等人。

朱棣接过望远镜打量起了辛亥号,而天津造船厂的船工蒯澈闻言也作揖道:

“缺点还是有的,热效率太低,日行四百二十里便已经是它的极限。”

“除此之外,小毛病也挺多的,与几年前的火车锅炉一样时常会因为一些小毛病而抛锚。”

“不过我们有自信能在未来不断地提高热效率,并解决这些小问题,只是需要陛下有些耐心……”

蒯澈小心翼翼的说着,朱高煦颔首道:“你们能弄出来,我便已经十分高兴。”

朱高煦看着玻璃窗外,那在海上游弋的辛亥号,心里十分满意。

有了蒸汽机船和火车,大明朝的海疆和内陆都将变得十分稳固。

现在留给他的只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消息传递太慢,另一個就是天下汉化速度太慢。

朱高煦口中的天下,并不仅仅指两京一十八布政司,而是指全球汉化速度。

南洋的满者伯夷已经被灭,这代表南洋最后一个信仰其它宗教,不引进汉文化的国家彻底消失。

南洋的汉文化已经开始传播开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稳扎稳打,在巩固南洋汉化的同时,推动印度厮当的汉化。

唯有文化才能让这群国家在不知不觉中称为大明的一部分,仅凭屠刀的话,大明和朱高煦都没有精力消灭那么多国家,灭亡那么多人口。

“这船若是按照你所说,日后穿戴铁甲,装备会爆炸的炮弹,那天下凡近海之处,恐皆为我大明疆土。”

朱棣收起了望远镜,目光中带着几分羡慕。

他羡慕自己的儿孙能看到铁甲舰,也羡慕他们能看到几十年后的世界。

朱棣看过朱高煦在太学的许多模型,其中就包括了“未来城市”的一些模型。

他不知道这些是否能实现,只是就这些年的进步来看,那一切似乎并不遥远。

“可惜,我看不到了……”

朱棣在心底叹了一声气,朱高煦则是与蒯澈聊了聊其它的事情。

蒸汽机船暂时还不会量产,而是要等到技术成熟才行。

另外,就朝廷现在掌握的情报来看,天下的海船大概会在二十年后陆续退役,届时再根据蒸汽机船的研究进度来选择是否量产比较关键。

讨论了蒸汽机船的大小事务和未来方向后,朱高煦便与朱棣他们走下了高楼,前往火车站乘车返回北京。

正旦朝会由朱瞻壑在主持,随着他的年龄迈入三十,做事情也不如以前天真了,倒是谨慎保守了许多。

对于他的这种改变,朱高煦是乐见其成的。

返回北京后,他将朝政渐渐交给朱瞻壑处置,让朱祁钺兼顾中学学业的同时,在放学后前往武英殿学习。

至于朱高煦本人,他则是一心投入到了“编书”的工作中去了。

时间流逝,一车车物资往西北运走,一船船物资靠岸大古剌、交趾。

不管是在西北还是西南,大明朝都有着很大的动作。

与此同时,昆仑洲的消息也送抵了北京城。

叛贼钱廖被麾下兵卒束缚送往了军中,郑和与杨展已经在押送他回来的路上。

昆仑宣慰司的戚昇与弗朗机国签订了贸易条款,但弗朗机国并不承认大明朝为其宗主国。

对此朱高煦早有交代不用强求,毕竟他并不在意西洲那点资源。

昆仑洲事终,东洲及北洲各地的府县先后设立。

二月初二,宋王朱瞻圻带着他的两护卫乘船前往了东洲靖海府就藩。

三月初一,随着户部的钱粮调拨各地,铁路、轻重工业、农业经济全面开花。

一时间,整个大明朝的工价都似乎随着提升了不少,而百姓脸上也不乏笑脸。

“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