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人老心不老(1 / 4)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273 字 3天前

“李九江也走了啊……”

戈壁之上,随着一声感叹,朱棣缓缓收起了由北京送来的加急信件。

此刻的他骑在马背上,面前是一片平原戈壁,以及成片陡峭的土山。

这里的地貌呈风蚀剥蚀形态,遍布砾石、碎石和流沙,石漠广袤。

这里广漠、空旷、无垠,似海茫茫,故此在唐代被唐人称为“大沙海”。

此地是古代敦煌与高昌(哈密)、车师(吐鲁番)之间最近的一条道路,所以这条道路也被称为大海道。

大海道的开通和使用始于汉代,唐代以后由于气候不断恶化而停止利用,故此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停留于历史记忆中的丝绸之路古道。

朱棣来到这里,只是想要看看曾经陆地丝绸之路的通道罢了。

“六百年前的时候,听闻这里还有泉井出水,只是味道略苦咸,而今却是连苦泉井都没有了,只剩下了茫茫石漠……”

朱棣坐在马背上,语气唏嘘的与自己身后的朱瞻圻,朱祁钺讨论着此地曾经的繁华。

似乎是年纪上来了,朱棣便喜欢看着这些在历史中从出现到繁华,再到衰落,最后泯然史书中的景色。

“走吧……”

调转马头,朱棣与众人吩咐着,而后往东边赶去。

一个时辰后,他们走出了大海道,但所见之处依然是空旷无垠的戈壁。

这个时代的西域环境,不管是往前比,还是往后比,都是与之相比最恶劣的一段时期。

沿途十余里,他们几乎没有看到任何植被,直到依稀能听到呜呜的汽笛声,在天际边才出现了一抹绿色。

他们加快了脚步,而出现在他们前方的是一排排用于防沙固沙的草方格与防沙树。

这些树木种植多年,每年都不断往戈壁滩内推进。

草方格固沙,防沙树种植,过了一年后防沙树长得高大些,当地百姓又在官府的雇佣下前来继续向前植树,布置草方格。

如果是遇到了戈壁滩,那倒是不用布置草方格,但这也代表他们无法更进一步了。

他们穿过了这长达数里的防沙地区,看着树木从低矮变得高大,感受着脸上的风沙渐渐消失不见,最后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片片经过开垦耕种和灌溉的水利农田。

抽水机在远处作响,它们将当地官府利用水库和地下水渠、坎儿井收集起来的天山雪水通过抽水机来排入水渠之中。

水渠经过一片片麦田,保障了麦田维持生存所需的水份。

一望无际的麦田看似很大,但由于产出有限,哈密至今还没做到自给自足,仍然需要从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北直隶等地一地接一地的往这里送来补给。

当然,尽管当地无法自给自足,但也随着抽水机不断调配,加上化肥推广而渐渐提高亩产,总有一天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兴许也正是因为无法自给自足,故此这里骤然多出朱棣等数千人后,对于物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了。

在他们抵达前,朝廷只需要从甘州、武威等地调派一个月的物资,就足够当地军民用两年之久。

随着他们三千多人抵达,人吃马嚼之下,朝廷不得不再调动半个月的火车运送物资前往哈密。

数百名骑兵拱卫朱棣,在进入农耕区后,面前的道路也变成了两丈宽的水泥路。

队伍向东边的哈密城赶去,走了十余里后,这才在午后抵达了哈密城西。

隔着数百步眺望,周长八里的哈密城实际并不大。

城外的农耕区虽然有着大批正在耕种的百姓,但目之所及的百姓,无一例外都是健壮的农妇,只有少量农夫。

这是因为能在这里务农的,大部分都是戍边将士的亲眷,而曾经被发配到此的那些罪犯则是在西边修建铁路,在与天山相隔的北边开荒务农。

至于已经开发好的哈密,则是成为了当地发给戍边将士亲眷的军田。

哈密城内有民居二千四百余座,所代表的也是二千戍边军和四百余戍边官吏。

除了这二千兵卒外,在北边正在修建的伊吾、伊州两县还有两千兵卒和四百余名官吏,以及西边监工铁路的一千多军队和一百余名官吏。

整個哈密府,如今有五千兵卒和九百余名官吏,此外就是两万多名亲眷和两万多名流放的罪民,合计不足五万人。

尽管只有那么点人,但这已经是大明使用抽水机和火车,努力耕耘十余年的结果了。

要知道在安克帖木儿时期,整个哈密也不过才一两千人罢了。

“吁……”

勒马扫视街道,一如既往的空荡荡。

除了少量百姓已经给自己的田地浇水回家,其余百姓基本还在城外为自己的农田浇水,亦或者在家干活。

城内的百姓对于没有穿着明军鸳鸯战袄的其余男人很是警惕,整个城池的民风都偏向保守和严肃。

兴许只有生活在这种需要军队保护之地的百姓,才能知道他们为什么会那么警惕外来人。

“这亦力把里虽然老实,但前些日子还是与我们修铁路的队伍发生了不少冲突,看样子百姓对他们态度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