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大明神剑的磨刀石(3 / 4)

单,一甩就听出来了,声音清脆而且耐折,两成蕉麻就是不断试验的结果。

“走去找陛下!”王国光抄起桌上的宝钞盒,急不可耐的前往了通和宫,他比张学颜还急,涵养?那是什么?有那么重要吗?

朱翊钧被王国光找上门来的时候,也是十分惊讶的,对于纸钞从棉纸升级到蕉麻纸,朱翊钧本人是肯定户部的努力的。

“大明不适合推行宝钞,准备金不足。”朱翊钧开口说道:“户部上的《钞法锚定疏里锚定物不够充足。”

“就是海外推行。”王国光十分确信的说道:“把规模先做上来,技艺会愈发的成熟,产业链就会变得丰富起来。”

“倭国它也配用蕉麻纸钞?给它点擦屁股纸就不错了。”朱翊钧十分不乐意的说道,倭国它不配,要它白银是给它面子,让它尽孝!给它个尽孝的机会它要学会感恩!

“不是给倭国用,给吕宋用,仍然是海外通行宝钞。”王国光赶忙说道,给倭国的纸钞足足有一万万贯能用很久很久了。

“哦,这还差不多。”朱翊钧听闻户部是抱着扩大宝钞试点的打算,这才认真考虑起来,良币给倭国用,实在是太浪费了,但给吕宋用正正好。

吕宋也钱荒。

吕宋有铜,而且有11座之多的大铜山,但吕宋仍然缺铜,因为吕宋的铜,都给了大明,大明对金银铜的虹吸效应实在是太强了,强到远在泰西的两牙都被大明吸收白银。

大明钱荒,在商品优势下,吕宋的贵金属都会流入大明,即便是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大英,和鞑清贸易,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白银向鞑清流入。

“大票害民,面值不宜大约100文。”朱翊钧对吕宋钞法做出了具体的指示,面值不宜过大,面值大意味着铸币税收的多,吕宋正在向郡县化方向发展,过高的铸币税,就是朘剥,是敲骨吸髓。

朱翊钧给定了100文的面值,而不是一贯,少量的不易仿制的良币纸钞有利于经济发展,这是在倭国已经实践过的道理,但大量的、无序的、粗制滥造的劣币,对经济的破坏是致命的。

“要有准备金,吕宋的钞法必须是可兑现货币,最好是白银和赤铜。”朱翊钧进一步做出了限制,不能弄成大明宝钞那种糜烂的样子,否则大明想要推行腹地通行宝钞就会千难万难。

吕宋和倭国在大明朝廷,政治地位和待遇完全不同,甚至是天差地别的。大明可以用不可兑现货币对倭国进行残忍朘剥,但对吕宋如此,就是把吕宋越推越远。

至于锚定物,吕宋不缺,广州市舶司和月港市舶司每年都有大量的商舶前往,货物极为充足。

之前是吕宋的铜料入明,折为通宝和御制银币,吕宋不带走这些货币而是在市舶司换成货物返回吕宋。

现在多了一个选择,就是也可以换成大明海外通行宝钞返回吕宋。

和倭国的劣币不同,朝廷给长崎总督府的宝钞,都是以万万为单位,对倭国是否能够接受这么多的宝钞根本不在意,对倭人的死活不管不顾。

但吕宋换钞是有准备金的,还要锚定物,朝廷绝不能说宝钞不是货币,否则吕宋必然离心离德,同样限制吕宋流通宝钞的流通数量,从源头抓起。

吕宋总督府要是能独立印钞,那不等同于说总督府在谋逆?纸钞发行权肯定要在京堂。

朱翊钧和户部诸官进行了极为深入而有效的沟通后,朱翊钧决定先去信问问国姓爷的意见,大明这边先做好准备。

“陛下,臣担心…宝钞回流,倭国的宝钞臣不怎么担心,大家都知道倭国通行宝钞没有准备金,但吕宋的宝钞很有可能回流大明。”王国光十分担忧的说道。

朱翊钧摇头说道:“大明宝钞不被认可呀,宝钞回流给谁花?”

朱翊钧当然清楚大明的钱荒有多么的严重,当然也清楚王国光为何如此担忧宝钞回流,一旦发生大规模回流,吕宋总督府就实际拥有了履行发钞的职能,这是户部权力的流逝,更是对大明货币政策的破坏。

吕宋总督府:坏了,我成大明央行了!

但,大明宝钞没有任何信誉可言,是普遍不认可,甚至是大明皇帝都对宝钞的糜烂两眼一黑,两手一摊,毫无办法。

“盐引都能当钱用,一旦吕宋通行宝钞,有准备金,有锚定物,恐怕宝钞真的会回流大明,而且是极大规模的回流。”王国光据理力争。

今非昔比了,大明朝廷现在有信誉了。

不仅有,而且因为陛下信誉的无比坚挺,现在朝廷的信誉跟着水涨船高。

不仅仅是民间,在官场上,履任地方的外官,通常都会把朝廷和皇帝看成一个整体,所以皇帝的信誉在绝大多数人眼里就等于朝廷的信誉。

吕宋通行的宝钞,必然会回流,这就是王国光作为大司徒的判断,大明实在是太缺少货币了,从北宋开始,钞法屡试屡败,但每次发行,都能顶一段时间。

大明对贵金属的虹吸,其本质是对货币的虹吸,这一点作为大司徒的王国光非常清楚,他在提醒陛下。要防止宝钞回流。

“确实。”朱翊钧愣了愣说道:“不能禁止吕宋宝钞入关,否则就代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