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烈士暮年(2 / 4)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323 字 5天前

口在过去三年时间里增长了三十余万,耕地则是增长了二百多万亩。

除了东北,关内的许多地方也因为人口增加而不断开荒,人口逼近七百万的四川更是在耕种原有土地的基础上,每年稳定开荒三百万亩。

如今的四川耕地面积已经达到了三千七百多万亩耕地,而云南、湖广、交趾各地的开荒工作也进行十分顺利。

正因如此,大明在洪熙十七年正月的耕地数量达到了七亿三千六百余万。

这两项数据,便是大明三代人努力下的结果。

不管是人口还是耕地,亦或者是疆域,大明朝都远胜历代,但这并不值得骄傲,因为历史是纵向的,时代也在不断前进,所以大明朝比历代厉害很正常。

如今大明朝的财政,已经达到了七千余四十二万贯,这远比所有人预期的都要快。

当然,相比较财政的提高,支出的增长也尤为吓人。

仅是维持大明如今的政治、军事、教育班子,每年就需要支出五千八百万贯,地方设施维护则是七百万贯。

每年的积存在五百四十二万贯,但这些积存往往都存不下来,因为大明朝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太多,正如眼下正在筹备的西域三大铁路。

“西域的三条铁路,如今还没有勘察完毕,不过总里程最少九千里,而且物资都需要从中原和东北输送,这样的成本太大。”

“如果三条铁路全部修建,即便都是平坦之地,也最少要耗费六千万贯,朝廷最少需要积存十二年才能存下如此庞大的一笔财富。”

“正因如此,臣建议调拨钱粮给西域三个都司,让当地都司将当地煤炭、铁矿开采。”

“臣算过,最少需要拨款七百万贯,但可以将工程耗费减少到五千万贯,能节省整整三百万贯。”

“况且投入建设后,这七百万贯所建设的工厂、矿坑,最少能提供二十万就业。”

“二十万就业岗位,便代表二十万家庭,上百万人口。”

奉天殿上,王回不仅仅提出了问题,还提出了解决办法,以及这种办法对于西域所造成的环境如何。

不过这个办法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需要人,很多很多的人。

自朱高煦迁徙庭州、西州、伊州三州人口前往关内,西域人口便减少了大约十五万。

现在西域的齐民编户还没结束,但以此前发回的情报来看,恐怕最多也不会超过四十万。

这四十万有男有女,而朝廷需要的工人最少二十万,并且是男丁。

也就是说,西域的人口,根本满足不了王回的计划。

人口问题摆在了他们的眼前,而这时朱瞻壑却开口道:“陛下那边已经下旨,将江西三县受灾百姓迁徙安西。”

“安西与北庭那边,孤已经与工部询问过,最多岁末便能修抵庭州府轮台地区。”

“此外,伊州的煤矿丰富,轮台附近也有铁矿,这些都是朝廷修建铁路所需要的资源。”

“因此,孤决意按照陛下旨意,将江西三县灾民迁徙西州、庭州。”

“六部这边要做好准备,要确保灾民的住所,另外保障他们的工作。”

“这二十余万百姓,起码能解决八万工作缺口,加上其它地方灾民的迁徙,以及西域本地的百姓,解决这二十万工作缺口不成问题。”

朱瞻壑的话让群臣面面相觑,自古而今,人口向来都是宝贵的资源。

蒙古人有足够的畜力,可之所以无法在蒙古高原耕种,除了气候环境问题,就是因为人力问题和投入问题。

大明现在也有类似这方面的问题,因为疆域太大,人口出现了极度的不平衡。

然而朝廷也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数百万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和先遣建设,所以只能一点点来。

迁徙江西三县二十余万人口这笔账,王回只是在脑中过了一遍,便得到了结果。

“殿下,若是从江西迁徙二十余万人前往西域,此耗费约一百万贯,事情可行。”

“需时多久?”朱瞻壑询问王回,王回则是作揖道:

“江南铁路还未修抵三县,但距离也不算遥远,步行大约一个月,渡江约半个月,迁徙西州则最多耗时三个半月,合计五个月。”

“如果教令现在下达,各地准备迁徙物资和粥摊的话,大约能在三月开始迁徙,八月末完成,合计六个月时间。”

铁路的作用在此刻被无限放大,以往大明朝迁徙二十万人前往六千余里外的地方,最少需要耗费百万贯,耗时一年乃至一年半才行。

如今只需要六个月的时间,就可以迁徙二十几万人口前往五千里外的地方,而且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也就是说,可能第一批迁徙的百姓已经安定下来,最后一批的百姓才刚刚抵达。

如果只运一批百姓,不算上渡江和陆路问题,火车十天就能将他们从南直隶的江浦或湖广的武昌运抵安西境内。

面对这样的速度,朱瞻壑自然更不可能拒绝了。

至于三杨,他们虽然不舍从江西迁出二十几万人口,但这二十余万人口的问题不解决,时间拖久了恐怕会激起民变。

正因如此,他们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