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各抒己见(1 / 4)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116 字 3天前

“奏乐!”

“咚咚咚……”

正午,随着军乐声音在山林奏响,大明朝也正式步入了洪熙十四年。

军乐所奏响的地方,便是朱高煦为自己挑选的陵墓。

站在自己未来死后的陵墓上,此刻的这里显得十分杂乱,地砖还未铺设,地上也没有建筑,就连台阶都还只是混凝土浇筑的临时台阶。

他的陵墓由他自己设计,规模不到朱棣长陵的三分之一。

尽管朱瞻壑与工部的黄福屡次上疏让他将永陵扩建,但朱高煦却从未批准。

对他而言,死后的事情他并不是那么看重,花费几百万贯修建一个陵墓,倒不如修建一千多公里的铁路来以他年号命名。

当然,这也就是想想罢了,五十万贯对于他来说已经不少了。

大明朝还有许多百姓没能过上北方、江南的舒服日子,有些百姓还在温饱线上挣扎。

五十万贯,足够买一百多万石粮食,解决三十几万人全年的口粮问题,不仅不少,反而很多。

“陛下,可以封闭墓室了。”

一名官员的声音将朱高煦从思绪中唤醒,朱高煦看了一眼眼前的画面。

陵墓堪堪修好的左墓室里放置着朱高煦曾经使用,以及大明朝现有的一些火炮、火枪,而装有赤驩尸首的棺椁也放在了墓室内正中。

赤驩的下葬流程以军礼进行,班剑军士四十人身穿虎贲甲卒,威严肃穆,外有羽葆鼓吹,不断奏乐。

兴许在一些官员看来,皇帝为了一匹马的下葬而耗费如此,并专门从北京赶来,这样的行为有些令人诟病。

但对于朱高煦来说,下葬的不仅仅是赤驩,也是他自靖难而后,再未上过战场的遗憾。

每次看望赤驩的时候,赤驩总会不耐烦的踢马厩围栏,又或者作势趴在地上,想让人为他穿戴马鞍,披戴马甲。

在一切动作都得不到回应的时候,它会疑惑看着朱高煦,不明白为什么这次休息了这么久。

它所图的很简单,那就是想要再驮着朱高煦去到那金戈铁马的战场上,肆意发泄着自己的马力,与朱高煦并肩作战。

只可惜这么简单的愿望,它等了三十二年都未曾等到。

马的寿命通常在二十岁到三十五岁之间,但也有一些例外情况,其中一些马可以活到三十五岁以上。

赤驩活了三十八岁,可以说有八成半的时间都在等待和朱高煦上马征战。

它心里充满了遗憾,朱高煦又何尝不是。

这几日,朱高煦忍不住往回去想。

如果朱允炆能好好做好皇帝这个位置,那自己会不会有更多时间放在科技研究和培养东北学子,征战沙场上。

只是每当他这么想,他总会摇摇头否认这一切。

历史没有如果,朱允炆也不会回心转意。

人总是得有遗憾的……

“封闭墓室吧……”

话音落下,身着一身黑色圆领袍的朱高煦转身向外走去。

很快,他的身后传来了兵卒们用力挪动墓门,以及放下封门石的声音。

走出那临时修建的混凝土广场,再向下那数十级台阶。

临上马车前,朱高煦回头看了一眼这个地方。

兴许他下次来这里,便是自己已经去世的时候了。

只是相较于这里……

朱高煦目光眺望远方一座山丘,在那处山林中埋葬着自己的母亲。

朱棣的长陵早已修建好,规模比历史上的长陵还要浩大。

或许如郭琰所说一样,朱高煦对身边人总是很大方,唯独对自己足够“抠门”。

这个抠门,只是横向比较历代帝王。

如果对比寻常百姓,亦或者一些高门富户,那他的日子可谓奢靡。

但对比历代帝王,他这点待遇便不算什么了。

他的钱要用到实处,不管是天下的建设,还是科技上的研究。

这一切是他所向往,所改变的,其价值远比一座陵墓要贵重。

怀揣这一切,朱高煦前往了长陵的方向,而在长陵的神道前则是有十余辆马车在停留。

朱高煦走上了神道,并见到了带着十几個子女向山下走去的郭琰。

“太上皇还在明楼,陛下现在要去吗?”

郭琰询问朱高煦,朱高煦颔首看了一眼子女们,随后才问道:“圻儿和钺儿也在明楼?”

“嗯,臣妾让他们留下陪太上皇的。”郭琰回应颔首,朱高煦也点头示意她们先下去,自己则是走上了神道,向明楼走去。

不多时,他走入了高大的明楼之中,而朱棣见他来,便示意朱瞻圻和朱祁钺退下。

“行了,俩小子退下吧,我有事与这位皇帝说。”

朱棣还能打趣朱高煦,这样的精神状态让三人都放下心来。

朱祁钺与朱瞻圻走出了明楼,朱高煦则是抬头看向了上面挂着的徐皇后画像。

与明孝陵一样,一幅油画,一幅国画。

在油画上,徐皇后的相貌大约被还原了八成,饶是如此,朱棣却还是不满意。

“这画没你娘本人漂亮……”

朱棣唏嘘着,目光一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