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岁月催人老(1 / 4)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140 字 3天前

“儿臣朱棣,偈拜皇考,愿大明江山千秋万代,繁荣昌盛……”

正月初四,南京紫金山明孝陵明楼内,随着朱棣下跪作揖,朱高煦与朱祁钺也跟着作揖行礼起来。

朱棣言行发虚,朱高煦毕恭毕敬,朱祁钺草草应付……

这爷孙三人各有心思,直到将手中祭祀所用三炷香插入香炉,他们才稍微收敛了心神。

抬头仰望那高悬的四幅画像,其中居中的朱元璋与马皇后国画还好说,但旁边高悬的两幅油画就让朱棣有些心里发虚了。

从素描到油画,大明绘画从单方面的写意到如今双向发展的写意、写实,几乎可以说是靠朱高煦一人喜好来推动的。

尽管在许多绘画大家看来,写实的画作无疑太过“匠”气,但架不住当今皇帝喜欢,所以他们只能一个个的去钻研写实的画风。

朱元璋和马皇后的两幅画像,是由宫廷之中最后一名见过朱元璋、马皇后的画师所绘画的画像。

在绘画两幅油画不久后,他本人也正常去世了。

朱高煦得知后,当即授予了他世袭降替的正六品文散阶,也算让他六七代儿孙不愁吃喝了。

“你这两幅画什么都好,就是画的太过写实逼真了。”

朱棣不免抱怨,而朱高煦却很满意。

这两幅画就写实的技艺来说,已然领先于当下的欧洲油画了。

“既然要追求写实,至少要让后世儿孙知道我等长相才行。”

“父亲您长得又不差,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朱高煦这话倒不假,不管是后世的朱棣画像还是将朱棣画像写实的风格,老朱家前几代人长相都绝不算差。

不过从“佑”字辈开始之后,老朱家大气的宽鼻阔脸就偏向小脸了。

“我不是担心我……”

朱棣犹犹豫豫,还是没敢直接当着太孙子的面说自己害怕自家老爷子,而是咳嗽着走向明楼外。

朱高煦牵着朱祁钺的手跟随他身后走去,不多时便见到朱棣登上了不远处的一座高塔。

那座高塔是水泥铁筋出现后所建造的一座十层高塔,每层高丈许,十层高三十三丈。

朱高煦他们跟随朱棣走了上去,而这座占地一亩的高塔也越往上越小。

到了第十层,顶层的面积除了中间采光的楼梯,便只有不到二百余平的环形走廊了。

站在此处,依靠紫金山,可以俯视整座南京城。

在爷孙三人眼前,一眼望不到边的南京城十分广袤,建筑渺小。

“这江南铁路修建两年有余,还没有修抵南京。”

“若是等修抵南京,这南京想来又要重复曾经繁华了。”

朱棣眺望南京城,感叹着这经久不衰的南京。

至少在这个时代,南京城依旧是保三争二的城池,哪怕经历了迁都一事,它的繁华也在随着时间流逝而慢慢恢复着。

当下大明朝有五座人口超过五十万的城池,其一为北京、次之为苏州、再次为南京、然后是杭州。

再过十几年,估计北京人口会提前历史一百年突破一百万人口。

自从铁路通车,北京的粮食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人口骤增神速。

一旦江南铁路竣工,估计整个泛江南的人口也会被虹吸到南京、松江、苏州、杭州几座城市。

“父亲在感叹什么?”

朱高煦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询问朱棣在感叹什么。

“怎么,我现在连感叹都不行了?”

朱棣发着牢骚,朱高煦却无奈道:“儿臣只是觉得您年纪大了每次感叹,都让儿臣提心吊胆罢了。”

朱高煦这话不假,毕竟朱高炽去世后,他最担心的并非老三,而是老头子。

历史上朱棣只活了六十五,而今他已经七十一,自己身为人子又如何不担心。

“唉……”

似乎是因为朱高煦这话的缘故,朱棣忍不住想起了自家徐妹子和老大。

“其实能走在前面,也挺好的。”

朱棣感叹着,随后看向朱高煦:“老二,你和老三可得走在我身后啊。”

“父亲别说这种不吉利的话。”朱高煦闻言不太高兴,朱棣却苦笑道:

“人终归要死的,我死了之后,你可得按照我的意思办,把我葬在北京,和你娘一起。”

“活了七十一,其实也够本了……”

朱棣唏嘘着,随后看向朱祁钺:“这小鬼不错。”

“是不错”朱高煦颔首,对于这点十分认同。

朱祁钺见自家爷爷和太爷爷这么说自己,也不由得双手抱胸,偏着头道:“俺自然不错!”

“……”

见他这模样,朱棣和朱高煦恨不得收回刚才的话。

“行了,你先下去吧,我去看看你大伯。”

朱棣准备去看朱标,朱高煦闻言却沉声道:“您带钺儿去吧,我准备去瓯宁王府看看。”

“瓯宁王府……”

朱棣略微失神,这才想起了被自己一家圈禁了三十一年的那几個侄子。

不知朱棣是何种想法,总之朱高煦准备去看看朱允熥他们几人。

他率先走下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