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洪熙十二年(1 / 4)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3004 字 1个月前

“西亭石竹新作芽,游丝已罥樱桃花。鸣鸠乳燕春欲晚,杖藜时复话田家……”

八月,北方的一亩亩玉米已经成熟,一名头戴斗笠身穿布衣的中年男子也一边吟唱诗词,一边将一根根玉米掰下来丢到背后的背箩中。

时不时还可见他将玉米剥开,将乳白色的玉米粒生吃入腹,看去十分爽甜。

这里是渤海吉林城,而这个吟唱诗词的四旬农民,便是被罢免数年的王回。

“这玉米经过培育,是要比我年轻时所见到的要大许多,味道也甘甜不少。”

王回做着评价,身旁还跟着他的长子王彧与次子王鹜。

两小子已经十四五岁,如今在吉林城的中学就读,而今日则是周末放假,故此前来与他采摘玉米。

他并不需要耕种,但在吉林确实无事可做。

他并不愿意传道受业,更不愿意受到拘束,故此时不时作画一幅贩卖,吃些自己耕种的瓜果蔬菜便是他当下的乐趣。

这乐趣看似很平淡,但他很清楚皇帝不会闲置自己太久,不久之后自己还需要返回庙堂。

等到那个时候,他恐怕就没有如今的惬意生活可过活了。

“爹,都收完了。”

王彧开口提醒王回,王回看了一眼,占地三分的玉米果然被他们父子三人在一字时的时间里收完了。

他示意两个孩子放下背箩,随后用手掂量了下,颔首道:

“用化肥后,这三分地的玉米居然也能有四十多斤重了。”

“有四十斤吗?”王鹜不信的手掂量了一下,王回却笑着为他摘下头的几根草屑。

“你爹的这双手,本事是自小练出来的,莫要只觉得只会舞笔弄墨。”

说罢,他坐在了田埂,示意两个儿子收拾着三分地的玉米杆子。

两個儿子倒也不嫌弃,立马动手开始收拾这些玉米杆子。

虽然这些杆子还发青,但丢到一旁变干也就是几天的事情,届时再焚烧便是。

若是有旁人将它们捡走,那反倒是省得处理了。

两亩菜地,其中三分是玉米地,其余的则是正常的时令蔬菜。

望着自己的菜园子,王回将镰刀杵在地,轻笑道:

“如今这个时代好啊,放在三十年前我像你们那么大的时候,是万万不敢想每个月都有蔬菜吃的。”

虽说火车满载日行不过七百里,从湖广到吉林需要整整五天半的时间,但架不住利益高。

火车满载二百吨来吉林需要五天,但如果只运载一百吨甚至五十吨,那完全可以在三天左右将货物运抵吉林。

春夏秋三季蔬菜还不算贵,但到了冬季,一斤白菜可以在吉林卖到十文的价格,而原产地只需要一文。

即便减去火车运送一百吨蔬菜的费用,一百吨蔬菜也能净赚数百贯。

每斤十文的蔬菜,放在其它地方,百姓兴许需要考虑考虑,然而在渤海境内却不用考虑。

如今渤海耕地一千二百余万亩,人口却只有八十余万人,几乎人均十五亩。

如果不是种不过来,那恐怕这个耕地数量还能再翻一番。

饶是当下的人均十五亩,那都是每户均有至少两头耕牛的结果。

而且即便有两头牛,这些耕地也多种不过来,基本都会拿出部分种植大豆、花生、玉米等好伺候的作物。

王回在感叹现在人的好日子,何尝又不是对过去的一种唏嘘。

“爹,您都不着急回去当官吗?”

王彧询问着自家父亲,而王回却脸挂着笑容,轻轻摇着头。

他并不着急重返庙堂,因为他知道,现在天下富户还未成长起来,他们手中的资本也还不足以让他们寻找政治的代言人。

至于之前躲避存活下来的那些则是手段精明,即便再次发动京察,还是会被这群人给逃脱,得不偿失。

唯有官商勾结的影响到了一定程度,皇帝才会请自己再复出来收拾他们。

在此之前,自己要做的就是好好休养生息。

想到这里,王回将思绪沉浸到了面前肥沃的黑土地中,而整个天下也在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发生着变化。

从洪武年间开始发行的宝钞,最终在洪熙十一年九月回收了个七七八八。

大批宝钞被集中销毁,而大西洋的印度厮当地区成为了大明最佳的人口市场。

近七千万人口的印度厮当分裂成为了大大小小十六个国家,每个国家都加入了大明宗藩体系。

锡兰宣慰司成为了监督它们的主要势力,而同时锡兰宣慰司的汉口也达到了三十二万人,人口总数达到了一百四十五万,汉人比例越来越高。

除此之外,大明在阿拉伯半岛许多地方的百户所也纷纷扩建为千户所,并吸引了一定下西洋汉人来居住生活。

随着学子毕业的数量越来越多,想进入太学的门槛也越来越高,民间开始涌现出一批发明家,他们研究并发明了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

根据自行车,他们发明了脚踏式淘沙挖泥的船只。

这是一种让工人无需进入水下淘沙的便捷工具,工作起来的样子有点儿类似水车,只不过运送和挖掘对象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