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荒地无人耕,起耕有人争(2 / 4)

的恩惠,自己家里的田会有水用,自己的女儿就不会饿死了,或者再往前看一看,他李贽接受了田亩的诡寄,还能把日子过成这样吗?

李贽的故事在京堂引起了轩然大波而后戛然而止,因为人们发现,李贽的批评,他的控诉,比之林辅成更加有力,有一种让人无法言表的沉重,因为并没有解决的办法。

朱翊钧对这种批评的文章持有积极态度,大明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有人去提出来,然后所有人一起去面对他,而不是四个阶段法的去糊弄,糊弄来糊弄去,最终的结果就是大明亡国。

朱翊钧在等李贽的想法更加成熟,解决黄公子提出的那些问题。李贽说的办法很好,无代表不纳税,具体该怎么执行,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就是日后李贽在京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永乐大典简要本,从京堂送往了长崎,长崎总督府的徐渭对这卷书,爱不释手,但徐渭也写了奏疏,请皇帝暂缓送往长崎总督府的永乐大典正本,这里还不够安全,送来很容易落入贼手之中。

“这倭国人真的是七分兽性根深蒂固。”松江孙氏、长崎市舶使孙克毅看着手里的一份塘报,面色凝重。

海防巡检们发现了一些事,这些塘报汇总到了总督府来,实在是让人感慨万千。

倭国有三种骂人的称呼,第一种是‘野郎’,意思是伱这个不懂礼仪的家伙;第二种是‘畜生’,就是字面的意思,猪狗不如。

而在倭国有这么一个词,从来没有在往来长崎总督府的大名口中提到过,叫做;‘秽多非人’。

秽多非人,字面意思就污秽太多已经不是人了,是一种不可接触、不可讨论的人群,这就是倭国的贱民。

此时的倭国是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和大明以生产资料去区分阶级不同,等级和阶级是有差别的,等级是泾渭分明的,是不会流动的,是森严而且极其稳固的,是以身份、姓氏去区分的。

倭国的第一等人是贵族,包括了京都的天皇、朝廷的公卿以及各令制国的分封大名,他们都是贵族;第二等是武士和僧侣,也就是各大名的家臣,还有庙里的和尚;第三等人是农工商,在倭国被叫做百姓、诸贱人、商贾人。

第四等就是秽多非人。

秽多非人,这个贱民的等级,主要是操持大家都瞧不起的贱业,比如从事屠宰、皮革、殡葬、掏粪、乞丐、妓女、杂耍,还有就是麻风病患者。

贱民是无法进行正常生活的,比如在雨天在街道行走不得打伞,出行要用布遮住口鼻以免喷出秽气、从事打扫掏粪必须要倒退着前行、不得留下脚印、不能与良民通婚。

非人,这个词来自于法华经,曰: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

在法华经里,将世界的种种,区分为了三类,也就是神、人和非人,而倭国人把操持贱业的这些倭人称之为秽多非人。

这和大明完全不同,大明的百艺算是个工作,比如隆庆年间,那些打铁的艺人甚至可以在鳌山灯火上为陛下表演,进而获得丰厚的封赏。

大明皇帝朱翊钧为了避免赏赐,躲在文华楼上用千里镜窥视。

哪怕是掏粪,普遍认为是个生意,粪道主,那更是得家大业大,城里最大的势要豪右才能把持的生意,两宋的时候,天底下最大的粪霸,是大宋的宋高宗。

王府里的长史、宫婢、伶人这些对王爷们也不是那么的尊敬,代王甚至责问陛下,沿街乞讨,也是祖宗成法吗?把皇帝问的一愣一愣的。

“有点怪啊,别的也就算了,这屠夫怎么也成了秽多非人了?”徐渭看着手里的塘报,其他的他可以理解,比如这个殡葬,毕竟做死人生意,因为对死亡的恐惧避之不及也就算了,这屠夫也是非人那一类,实在是让徐渭理解不能。

徐渭眉头紧蹙的问道:“他们这么骂屠夫,难道不吃肉吗?”

“是的,倭国尚素食,认为杀生造业。”孙克毅点头说道,倭国这边因为佛教的盛行,还真的不怎喜欢吃肉。

徐渭面色更加复杂的说道:“杀生造业,杀畜生是造孽,杀人就不是了?自应仁之乱至今已经一百二十年,战国大名彼此征伐不休,杀了多少人呢?杀人就不造孽了?怪怪的。”

战国大名,是倭国的甲斐国大名武田信玄所提出来的,他在嘉靖二十六年颁发《分国法时候,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而后立刻被所有人所接受。

“大明的火器要到了。”徐渭放下了塘报,站起身来,准备前往长崎港码头。

皇帝四月份朱批了一批清汰和猴版的火器来到了长崎总督府,这些猴版的火器,都是在制造过程中的残次品,清汰则是用了很多年,已经不能再使用的鸟铳等物。

陈璘在倭国的平定倭患行动也宣告结束,在火器售卖之后,大明水师就会回到母港松江府,倭国剿倭,是因为三都澳私市大案掀起的平波净海行动的延续,历时一年两个月的平波净海,终于宣布阶段性结束。

徐渭亲自前往了码头接船,在震天的锣鼓声中,来自松江府的两条五桅过洋船在驳船的牵引下,缓缓停靠在了港口的栈桥之上,无数的人涌现了大船,开始卸货。